地理复习课的目标定位与叙写
——“目标导引下的有效教学”论坛发言稿
我讲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如何叙写
第二部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复习课和新授课的异同
第三部分:本节公开课比较满意的地方
先讲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如何叙写
举例:“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这个教学目标在本轮课程改革之前是正确的,但是如果用课程改革的思维来评判,它就过时了。
写“使学生了解……、培养学生理解……、引导启发学生掌握……”都是过时的,过时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一旦写成“使学生、培养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处于客体地位;二是“了解、理解、掌握”等内隐性行为动词太模糊,难评价,应该用可测量、可评价的外显性行为动词,例如“说出、识别、描述、说明、解释、判断、归纳、运用、解决、评价”等。除了行为主体、行为动词之外,还需关注另外两个要素: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举例:旧说法“使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新说法“学生通过对比长三角城市发展图,准确说出城市化的概念”。新说法中四个要素分析如下:行为主体——“学生”;行为动词可测——“说出”,能不能说出就是评价标准;行为条件明确——“通过对比长三角城市发展图”;表现程度——“准确”。
另外呢,在课程改革初期,还有一种常见写法,就是分三个维度来写: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写法后来也多次被纠正,认为这是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不是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说明:本部分内容并非原创,主要是学习得来。
第二部分:在叙写教学目标时,复习课和新授课的异同
相同点:复习课也要关注四个要素,遵循上述原则。
不同点:1目标确定的依据不同2考试的针对性更强
前不久在惠山区高三地理复习研讨会上我代表本校上了一节课《气候专题复习》。这是二轮复习课,我个人理解的所有二轮复习课教学目标确定依据主要有三点:
1.《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测科目)说明》(简称《考试说明》)。
2.本专题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高考中的地位。
3.学生对本专题知识的掌握情况。
复习课与新授课在确定教学目标方面的最大不同在于第一点,依据的纲领性文件不同:即复习课依据《考试说明》,而新授课依据《课程标准》。
那么具体到本节课,相应的三点依据如下:
1. 《考试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这三个词在课程标准中一个也没有)
2. 气候专题在高中地理学科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同时是历年高考从不回避的高频考点。
3. 历年学生在本专题知识掌握上往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掌握得不系统。
目标续写如下:
1.学生根据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从气温、降水两方面正确描述气候特征。
2.学生根据气候特征、分布、成因及对应的水文特征、植被类型,准确判断气候类型,正确总结判断技巧。
3.结合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实例,分析气候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第三部分:本节公开课比较满意的地方(本部分内容有点跑题)
任何级别的公开课,总得有那么一两个亮点,要不然评课老师没法表扬你。这节课在设计上我个人比较满意的地方就是给二轮复习模式穿了个马甲。总结二轮复习模式:明确高考考什么、夯实基础、总结方法、提高解题能力。马甲为“工欲善其事,必先洞其情,利其器,索其法,长其技,悟其道”。穿上马甲以后,感觉漂亮多了。借此机会感谢一下席方胜老师,因为这个马甲有他的功劳。
回到今天论坛的主题:“目标导引下的有效教学”。无论是目标叙写还是有效教学,我们的学习和研究刚刚开了个头。借用省锡中唐江澎校长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作为实践者,我们无法在熟稔了庖丁的技法后再解牛,只有在操刀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