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课程教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教学 -> 教学资讯 -> 正文

学习材料

来源: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6-11-16 浏览次数:


融入批判性增强说服力

——谈谈高中议论文写作思维训练

郑文彬

为什么许多高中生花两三年时间学习写一篇800多字的议论文,而结果总会出现偏离题意、结构散乱与思想肤浅等现象?原因除了与命题、写作时间等因素有关外,恐怕还与学生写作中思维衡量标准的缺失有关。语言与思维是表里关系,议论文写作训练离不开思维训练。学生如果能掌握一定的思维衡量标准,就可以根据目的及时反思调控自己的写作。

学生在写作中按思维标准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反思活动,就是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它能帮助人明确概念,识别论证结构,评价已有论证。学生如果缺乏这种思维能力,易使文章出现偏题、结构混乱等现象。而运用批判性思维,就要善于提问。国外有专家指出:“批判性思维需要一些基本的衡量标准,为此,批判性思维者应该提出一些问题,从而以思维标准来衡量思考过程。”思维往往是由有意义的问题推动的。写作时,学生可以假设一个通情达理的对手,对手即质疑者。对

于质疑,学生不得回避。这样让提问推动思考,借质疑修补漏洞。文章的漏洞减少,思想也会深刻些。那么,学生该围绕哪些思维标准提问?提什么问题?

有的教师误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当成了思维的衡量标准。笔者以为,思维标准在写作的不同环节里应有所不同,下面结合材料作文谈谈审题立意和论证过程这两个重要环节中的思维标准及有关问题。

审题立意三思:清楚、切题、正确1、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什么?这一步指向思维“清楚”的标准。它促使学生认真读材料,迅速抓住材料的关键词,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材料的关键词是指能体现材料核心内容的或隐或显的词语。如2014年高考广东作文题,“照片”“记忆”“科技”“情感”就是关键词。抓住关键词有助于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和含意的范围,对立意、安排结构等都有导向作用。

2、你的观点是什么?你的观点的关键词与材料的关键词一致吗?这一步指向思维“清楚、切题”的标准。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都有以自我为中心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使我们不能或者很少对自己的感受与思维进行理性分析。在审题时学生要尽力克服这种倾向的支配。不能克服的学生,易犯片面理解材料、立意先入为主的错误。这样的学生如果看到2014年广东作文题中的“照片很少”“照片很多”等字眼,就可能直接把自己头脑中的关于“少与多”的观点搬进来,导致偏题。这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站在质疑者的角度,冷静地审题,冷静地检查所提炼的观点,冷静地筛选比较关键词,冷静地建构自己的观点。学生观点的关键词是指能体现

作文中心论点的核心概念的词语,它不同于材料的关键词。学生观点的关键词应该在材料的关键词范围之内。必要时,学生可以对文中关键词加以界定,以免对材料关键词理解错位,而违反思维的同一律。

3、你的观点有漏洞吗?这一步指向思维“正确”的标准。它促使学生再次检查自己的观点,使观点表述通顺,意思正确。对有的观点,还要明确指出其假设前提。如前所述的作文题,学生如果把观点定为“数码技术发展了,值得珍惜的‘点滴’却被稀释了”,就应指出其隐含的假设前提:数码技术能够稀释“点滴”。指出隐含的前提,是有效论证的第一步。

论证三思:有深度,有广度,有逻辑性

1、出现这类现象或问题的原因有哪些?这一问指向“有深度”的思维标准。增加议论文深度的方法有多种。这一问法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推动学生透过现象或问题的表层,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挖掘其本质,揭示其复杂性,以至深刻。

2、你有没有考虑反对者的观点?有力的论证,应该对威胁自己观点的批评有所预料,对可以预见的关键性质疑有所辩驳。许多学生往往忽视了这点,使作文缺乏广度。这一问,指向的就是“有广度”的思维标准。如前所述的作文题,如果把“数码照片多了,人们会稀释那些珍贵的‘点滴’”作为观点,那就应该考虑以下问题:如果数码照片少了,那些“点滴”会不会被稀释呢?数码照片不泛黄不模糊,不是有利于交流和记忆吗?

3、你的分析都能支撑你的观点吗?你的分析组合有序吗?有深度有广度,并不意味着有逻辑性。这是指向“有逻辑性”的思维标准的。如果分析缺乏逻辑性,就出现了堆砌论据、标签式分析、无序分析、分析中途偏题等现象。

围绕以上思维标准还可以提很多问题。提问需要在平时训练中进行,以至自发提问,熟能生巧。2014年温儒敏教授指出:“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提问,是训练批判性思维而提升理性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而批判性思维训练,贵在融入,根在学生发展。

上一条:学习材料
下一条: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