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淮阴侯列传》为例谈目标导引下的文言文有效教学
——“目标导引下的有效教学”论坛发言
一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诸多要素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它具有导教、导学、导测的功能,所以好的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开端。有高效的教学目标,教师教什么就心中有数,怎样教就心中有路。
文言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又这样的要求“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所以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文言文教学就很容易走向一个功利的极端“重言轻文”,更使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大多提不起兴趣,不想学,不乐学。
为何如此?因为在目标的定位时我们就已经将课堂的教学定了型。所以怎样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既实现新课程理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能,使学生能学得愉快,学得扎实呢?
《语文课程标准》中另一条要求给我指明了方向:它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更是提出了“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所以我这堂《淮阴侯列传》在目标续写时,就反其道而行之——第一二课时“重言”,第三课时“重文”。
那怎么的目标会有高效的教学效果呢?
⒈对象意识:“以学为本”“因学论教”
例:①学生放假时能够通过网络,查询有关韩信谋反的相关资料,并能形成文字表达,在课堂上能交流成果。
2.“全人”概念:“以人为本”“以文养才”
例:②学生能够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出韩信一生成败的因素,并能说出司马迁的史学观念。
③学生通过本文学习,能够利用韩信素材,写出微作文。
3.无为而教:生文互动,生生互动
例:④学生通过讨论,能发现和探究文章中的疑点,正确使用史料、史材,史实,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都是我始终贯彻的目标,也达成了预期目标。
因此,什么是目标导引下的有效教学,上之前我很茫然,现在的我依然茫然,但是在茫然中发现了前方的一点光亮。我觉得可能这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1.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有效教学更多的应该是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为主,而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为辅,相辅相成,生生不息。
3.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提前主动构建思维的过程,主动构建学习材料,交流材料,保证了时间,空间思维的有效性。
4.有效教学也应该是学习者不但获得基本的未知知识,而且主动去接触和体验学习资源,最后有所增益,有所体悟。
粗浅的认识,不当之处,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