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成长 -> 心灵驿站 -> 正文

家长是孩子异性交往的指路灯

来源: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5-09-13 浏览次数:


作为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逐渐懂事,逐渐长大,心里会感到由衷的高兴。但看到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上、心理上的一些变化而带来的烦恼,心里又会感到担忧,感到无奈。青春期,是孩子的烦恼期。他们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他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又知之不多;思想上要独立,经济上又独立不了;充满对异性的渴望,心理又很封闭;理想与现实经常冲突……烦恼很多,特别是异性交往的困惑、亲子间的矛盾与冲突,常常使青春期的孩子苦恼。假如我们父母能与之沟通并正确引导,那么孩子的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就会少得多。这里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加强对孩子的交往教育,尤其要学会如何跟异性的交往。

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讲,男生往往比较刚强、勇敢、不畏艰难、更具独立性,而女生则更具细腻、温柔、严谨、韧性等特点,男女同学的正常交往可以促使双方互补,对他们的性格发展和智力发育都有益处。如果能正确对待并妥善处理异性间的交往,不仅可以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还可以起到学习上互助、情感上互慰、个性上互补、活动中互激的作用,对自我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也不可忽视一个问题,如果男孩女孩之间的交往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和妨碍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带来消极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那么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交往教育的指导呢?下面提几点建议;

第一,要认识到青春期孩子向往异性交往,是青春期身心发育的必然。

一方面,青春期结伙倾向明显,加入同龄人行列有助于青少年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喜欢小组和集体活动是正常的。异性交往,是培养正确的性别角色和健康性心理的必修课。另一方面,青少年情感丰富,情绪容易起伏波动,主要是由于思春心理出现。表现在注重自我形象,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渴求得到异性伙伴的肯定与接纳。

因此,父母要关注孩子,应经常询问孩子对周围异性伙伴的印象如何,以了解孩子的情感倾向和所思所想。同时,父母可讲讲自己的青春期异性交往经历与故事,让孩子说出自己的看法。要注意,最好避免用"早恋"这样的字眼,因为这一时期的异性交往大多只是出于一种朦胧的爱慕心理。

第二,要引导孩子懂得爱别人是一种神圣责任,而不是仅仅以自我为中心。

异性交往,意味着学会对异性的尊重和爱护,意味着对异性的责任和义务。正如不能因为可能发生车祸而不让汽车上路,也不能因为可能出现空难而禁止飞机上天。作为家长,不能总向孩子灌输异性交往的"害处",要公正地承认异性交往的益处和"异性间互补"的不可替代性。这样才具备与孩子谈论异性交往问题的前提,也才谈得上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孩子交往时男女同学都要学会尊重对方,包括尊重对方的人格,尊重对方的的意愿,不可向对方提出无理要求,强迫对方服从你的意志,注意不要随意干扰别人的生活和学习。

父母应支持孩子与异性伙伴的交往,并可帮助他策划一些自发的小组或集体活动,也可让孩子邀请异性同学到家里共同学习或聊天。但父母要态度鲜明地指出:中小学阶段,都应尽量避免"一对一"的异性相处。父母还应与孩子协商约定异性交往的具体规则。

第三,青春期是学习自律的关键期,成功的异性交往取决于自觉遵守规则。

青春期异性交往有许多益处,家长应支持。而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是制定交往的规则,提醒孩子学会自律。遵守交通规则可避免车祸;遵循异性交往的规则,则能够避免各种烦恼、危机、事故、犯罪等,使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媒体报道的案例或某些电视剧的情节,发表各自的看法,增强孩子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在异性交往中善于自我控制,可有效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被性侵害的不良后果。另外,自控能力是建立在正确的知识观念基础之上的。家长还应该开诚布公,与孩子讨论与异性交往有关的问题。不必有什么禁忌,凡是孩子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摆到桌面上进行讨论和争论,必要时还可以查阅书刊或请教专家。

第四,教导孩子学会抗拒诱惑,明辨是非,正确选择自己的成长道路。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也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如果缺乏分辨力,或是被表面现象迷惑,就可能被社会上负面的东西欺骗或侵蚀。怎么办?一方面,父母在对待婚姻家庭、异性交往的态度行为上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另一方面,要对孩子"信息透明",不要以为孩子看到、听到的都是正面的东西,就不会出问题,关键还是引导孩子学会自主地选择,要有能力自我保护。尤其是女孩子更要学会自己爱护自己,自己保护自己。

有的家长忙于工作,或只重视孩子的学习,不注重和孩子进行沟通,父母不能成为孩子的感情归宿,孩子心里的话无法给父母讲,就有可能找别人说,部分女孩子就会找男孩子。所以父母要经常与孩子聊天,增进彼此的感情。更重要的是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发现问题及早疏导,及早解决。如果发现你的孩子存在早恋问题,切忌训斥、压制,而应多加疏导,以免伤害学生的纯洁心灵,造成逆反心理。形象化的语言,如生动的比喻、暗示等,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下面几个教育案例我们是否可以借鉴:

例一、曾有一个高二学生,为喜欢一个女孩子苦苦挣扎,十分自责又摆脱不了思念,知道自己应该读书,有能力考上大学,又不能控制自己,想求得帮助,教师却在全班不点名地挖苦了他,他更不敢告诉父母。后来家长听到风声才知道儿子的事。家长充分肯定儿子恋情的合理性和纯洁性,要儿子“毫无惭愧”地评价自己并相信他能处理好立业与恋情的主次,孩子抱着家长失声痛哭:“老师挖苦我,说我没出息,我想看有关的书得到力量,可是不行,要知道你们这样看待,我早就告诉你们了。”家长帮助孩子克服了最艰难的矛盾冲突和挣扎,孩子丢掉了沉重的自责和羞耻,学习突飞猛进,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考上了全国重点大学。他事后说:“我的父母是最好的父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家长在孩子遇到困惑时,表示非常的理解,并耐心地疏导,比简单的训斥、压制,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二、有一次,一个念高二学生和她母亲探讨:“妈妈,我们班有一个女生,老喜欢往男生堆里钻,衣服穿得又特别少,胳膊、大腿经常被男生掐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可她反而兴奋得尖着嗓门乱叫。妈,你说她是不是有受虐倾向?”我顿时眼冒金星,费了很大劲儿,才平静下来问他:“你说,这个女孩子做得对吗?”女儿很懂事地说:“这个女孩子在小学时成绩一直很出色,现在一天到晚和男孩子混在一起,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听到这话,母亲长长出了一口气。女儿还行,懂得学生以学习为重的道理。于是母亲对她说:“妈妈并不反对男女同学交往,但人一辈子应当是分季节的,该夏天做的事,春天做了可就不对头了。你看那稻谷吧,如果还没成熟就开镰,就甭想收获一颗粮食。”母亲形象化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暗示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

孩子进入青春期渴望与异性交往,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这种心理需要,反而要打个问号了。再说,异性交往并非必然陷入恋情,更可能是同学、师生、朋友、合作伙伴等多种人际关系。学会与异性和睦相处,是对未来婚姻家庭的准备,也是对未来事业发展和社会人际关系适应的必要准备。让我们为提高对孩子的交往教育能力,为孩子创造幸福的未来而共同努力吧!

上一条:给父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