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一、物流专业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理念保守落后,学科本位思想严重
我国开办物流专业时间较短,在物流专业理念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办学者没有认清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区别,而是用基础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办学理念进行职业教育,当然,也包括物流专业。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教育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并没有突出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特点,而是单纯为了“学”而“教”,本应该为社会物流岗位培养职业人才的物流教学活动因缺乏实践教学而与社会需求具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物流专业又存在学科本位的思想,仅仅注重物流专业本身的课程,而忽略了其他知识的学习,如法律、商贸、关税等。
(二)师资队伍不足,对新课程体系的适应能力弱
物流这一概念被介绍到中国不过三十余年,而物流专业兴起还是近十年的事情。因此物流专业是我国职业教育中一门比较年轻的专业,虽然近几年发展很快,势头迅猛,但其教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物流专业教师没有物流实践的经历,由于课程设置需要,很多教师从其他相关、相近的专业转入物流专业。这些半路出家的教师既不了解物流教学规律,又没有相关的实践经验,他们在课堂上只能是通过教材现“学”现“卖”,并没有做到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严重的是,他们将教授其他理论知识的思路带到物流课堂中来,完全违反了物流专业注重实践的规律。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比较稚嫩的物流专业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可以说,解决物流专业的师资问题是迫不及待的重要问题。
(三)教学起点低,内容重复多,教材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我国开展物流专业起步晚,从办学理念到教材编写都存在着各种问题。几年来,我国虽然借鉴国外的相关教材,编辑出版了一定数量的物流专业教材,但适合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并不多见。有的虽注明是高职院校专用物流教材,却与本科院校物流专业的教材大同小异,缺乏技能性、实用性。此外,不同课程教材的内容交叉重复也是常见现象。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物课改前沿流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者缺少对物流企业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物流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系统分析,缺少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体系的科学规划,因而所编的实训教材存在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实践性与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编纂并使用合适的高职物流专业教材是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进行物流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四)实践环节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物流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同实际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高职的培养目标,为企业输送合格的物流人才。物流专业学生没有进入企业进行足够的实践锻炼,所学的一切都是纸上谈兵。有的学校没有建立物流实训室,即使有,其功能也很不健全。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很少通过视频等手段让学生更多地直观了解物流活动。在德国,物流专业教学活动每周的实践时间为三到四天,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专业的实践一直采用最后一年实习的方式。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学实习,校方基本采用放任式,并没有尽到学校的责任,即在联系实习企业的过程中,学校基本不出面,而是由学生自己联系;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很少派教师全程指导监督,实习一年过程中,仅有教师抽查,而有的完全没有抽查。因此,对于自律性较弱的学生来说,一年的教学实践就相当于一年假期。实践学习之后,学生拿着所谓的由实习企业盖章的实习表到校拿学历证书。因此,我国的物流专业教学实践目前基本处于流于形式的状态。
(五)考试方法传统单一,难以适应当前高职教育的形势
众所周知,各种职业培训的质量是由最后的公平公正、客观规范的考核作为保证的。在德国,物流专业考试的机构不是学校,而是德国工商协会。考试的形式有笔试、口试,讨论、现象模拟等;考试的内容包括与物流相关的一系列知识,如社会学、经济学等。我国当前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考试方式还是沿用基础教育中的笔试形式。职业教育的考试考核应该以考查学生的素质为目的,因而也要以这一目的设定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因此,基础教育中以能力测验为目的的笔试是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这种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不会为企业挑选合适的物流人才提供凭借,同时,也不会为出类拔萃的学生提供展示自身的机会。我们可以适当借鉴德国物流专业的考试形式,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探索适合的考试方法,以利于物流专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物流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一)深刻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首先要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物流专业的内容上,应加强对物流理论的研究,以物流学科和专业的定位寻找理论基础。理论课以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形成有技术应用特点的理论课程。同时,改变孤立地进行教授物流课程这种学科本位思想。在新时代,人才不仅要在某一领域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技能,还要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就不仅要教授学生专门的知识,还要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迁移能力。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以适应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活动的保证。在我国尚显稚嫩的职业教育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因为高职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经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所以就需要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即“双师型”教师。在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仅仅进行理论教学,注定这种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很难成功的。所以,在面临物流专业教师严重不足的今天,学校首先要加大教育投入,让教师去学习,去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物流专业的发展。
(三)对传统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结构进行重新整合,解决好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我国的物流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就目前现行的物流专业活动来说,教学实践活动的缺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明确物流实践的必要性,然后,在每周的教学活动中设置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选择相应的科目进行教学,科目的选择上不仅要突出教学的职业性,还要注意设置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最后,在教材上,编写人员要在借鉴国外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写一套内容相互衔接的教材。
(四)贯彻工学结合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任务
工学结合的本质就是把“工作”与“学习”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关联、良性互动的有机整体。工学结合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减轻学生经济负担。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依托物流行业企业开展,建立校企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发挥学校人才优势、企业实习设备场所优势,可把实训基地设在企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要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全程参与学校高职物流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订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发挥企业等用人单位的作用。
(五)改革评价制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的质量
考核和评价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式。对高职的考核一定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职业特点进行,即要抓住应用型人才标准这一关键。对高职物流专业的理论及综合素质考查时,一定要重视当前被忽视的实践能力的考查。只有对实践能力进行严格的考查,才能确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实践活动及其相关的教学内容,从而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
作者:张广敬 单位: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