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课程教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课程教学 -> 学科建设 -> 正文

课程改革的思考一

来源: 作者:教学处 发布时间:2015-11-17 浏览次数: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局限及使用误区

(一)重知识灌输,轻知识建构

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看作是人与某一特定刺激形成的一种情景与行为的暂时神经联系,在这一学习理论指导下,将学习外化为对一个个刺激信息作出相应反应的过程。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倾向,固守“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在课程价值上,把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到极点。其弊病在于忽视了课程中人的因素,使课程变成知识的灌输行为,使学生生活远离现实,变得抽象和枯燥无味。教育评价单一,往往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方面,教学成为了围绕提高学生对知识记忆或学生考试成绩的活动。为提高教学成绩,教师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地重复劳动,为学生的成绩提高而倍感欣慰,即使学生成绩没有明显提高和变化也会因自己的辛苦付出而宽慰。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把教师作为客体来考察“它”与课程的“匹配”或“适宜”,而不是从作为主体的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的角度去研究教师与课程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而课程的实施得如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在人们看来,好的课程实施者,就是教师准确无误地领会课程专家的思想,并忠实的履行既定的课程方案。传统教学将师生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学成为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过度强化,忽视强化的消极作用

斯金纳在《沃尔登第二》中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试图建立一种以强化的方法加以管理的理想社会。在斯金纳看来,强化的恰当使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点的背后同样蕴含了强化的双刃剑作用的思想:如果不能恰当使用强化就会对个体的行为造成消极的影响。在学校教育中,强化的不当使用会消极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我们一般认为强化不当仅仅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起到消极的作用。其实,强化对学优生和学困生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只不过表现的形式不一样。学习较差的学生在多次的失败中形成了习得性无力感。习得性无力感由塞利格曼首先提出,是指当人或动物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检视今天的学校教育,我们发现今天的学校教育到处充满了竞争,成功者占少数,失败者占多数。学校成了多数学生的牢笼,他们不断的遭受学业评价的“电击”却无法逃出。久而久之,他们对学习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对于学习失去兴趣与信心,严重者患有焦虑症、抑郁症。学优生受到了学习成绩的积极强化,他们在一次次考试中胜利而归。但背后往往是他们挑灯夜读的身影,他们为了保持自己在班级中的名次不敢有任何懈怠,沉溺于无数次的练习之中。这种刻苦诚然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行为,但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思考的是,那么多的练习都是必要吗?实际上,大量的练习会在多方面对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首先,从学习效果上来说,大量的练习是没有必要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定程度的过度练习是有效的,但过多了就无效了。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并不是与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成正比,达到一次熟练程度以后,过多的练习不会有额外的效果。其次,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过度练习占用了学生可用以发展的时间。当学生花费时间去做大量的练习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丧失了把这些时间用来发展自己其他方面能力的机会。如果安排合理,学生用这些时间进行阅读与探究,对于他们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都将大有裨益。最后,从人生观的培养来说,竞争性的学校教育会使学优生形成错误的成功观。学优生在一次次获得成功之后愈来愈重视学业成绩的高低。他们将考试的成绩视作生命中重要的事件,无法容忍自己在学业中的失败,抗挫折能力较差,经常会因一两次的失败一蹶不振。他们也会以考试成绩的高低判断人之尊卑,以自己的优异成绩为荣,贬低学业失败的学生。

(三)教学目标单一,方式机械

在传统教育观念及行为主义理论指导下,教学的目标被定位于学科知识及技能的培养上,学科考试成绩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为获得好的评价,学校及教师将课堂灌输知识,强化训练作为提高学科考试成绩的法宝。学习成为围绕学科考试而进行的课堂知识灌输与课后知识强化训练的活动。现实基础教育中,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升学率,中小学及教师将增加课堂教学时间、强化知识训练、增加考试检查次数作为提高教学成绩的教学不二法则。教学成为学生围绕知识学习的“强化训练场”。我们以行为主义理论考察今天的教育,就会发现强化遍布学校教育的每一个场所、每一段时间。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从一个课堂到另一个课堂不断的接受各类考试、测验,不断地接受教师给予的反馈。这些考试、测验、批评与表扬都是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强化刺激。那些在学校教育中不断接受正强化的学生越来越爱学习,那些在学校教育中总是遭遇失败的学生越来越讨厌学习。因此我们看到,在一个班级中学习优秀的总是那几个学生,学习差的也是那几个学生。学习优秀的学生为了下一次的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学习不好的学生因看不到任何成功的希望而放弃了学习。学生“努力学”与“不学习”其实有着共同的原因,那就是这两种学习行为都是学校教育中各种强化的结果。尽管让家长承认自己孩子在学校教育中是失败者是一件令人难以接受的事情,但当孩子不努力学习、不愿意学习时最有可能的情况或许就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及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现实情况才能更好的针对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下对行为主义的运用

新课程改革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及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这些改革要求教师对行为主义理论重新审视,在具体教育教学中正确运用,以实现该理论对教育教学促进的最佳效果。

(一)正确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充分发挥其优势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与行为反应间通过偿试错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虽然早期的古典行为主义理论强调这是一种简单机械的联系,但后期行为主义理论认识到早期理论的不足,认为刺激与反应间并非简单机械的联结,而是学习者通过主观能动性而建立的一种联结。行为主义理论对封闭具有固定答案的科学知识的掌握确实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开放的、非唯一答案的知识学习并非是一剂良方。因此,简单机械地运用行为主义一种理论指导所有的教学活动并非都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行为主义理论提出的“代币法”行为矫正的策略。代币法是在学生表现出我们所期望行为的时候可以获得代用货币,他们可以用所获得的代用货币购买背景强化物,如小小的款待、免费阅读或打饭时可以优先等。科学运用代币法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和矫正不良行为具有较好的效果。

(二)根据学生差异,正确使用强化物,提高强化促进学习的效果

学生的差异性,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一元化理论不能实现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全面发展的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强化物方面,表扬与奖励的效果优于批评与惩罚。在反馈方式上,学差生应以鼓励为主,学优生则以鞭策为主。对于学差生而言,他们可能无法及时掌握课堂授课中教师传授的内容,教师应给他们更多的鼓励、适当的提示,问题的难度亦应有所考虑。对于优秀生而言,不管是学习成绩的强化还是教师的表扬都会增加学生的努力程度,而不会大幅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对于知识的探究。因此对于学优生则应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促使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不应轻易表扬他们。在作业布置上,学差生应以简单内容为主,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练习,学优生应以复杂内容为主,鼓励他们进行探究。尽管我们反对在教育中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然而学差生在统一的课堂学习中往往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内容,练习是必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给他们布置相应的练习题目,让他们能够及时掌握所学的知识,避免他们在长年的学校学习中掉队。对于学优生而言,他们会为下一次的“高分”主动练习,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应避免这种形式的时间的浪费。给他们提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扩展性的阅读材料、给他们设置合理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形式的作业是提高他们能力的更好的手段。当儿童在学校学业中出现困难时,家长如何接受自己的孩子的现状;当自己的孩子学习出色的时候,家长又能否放手让他们去探究更多的知识,这些对家长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心理挑战。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根据学生特点给予不同的教学处置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在差异教育的实施中,家长和教师的协作至关重要。只有教师的合理的教学处置与家长的全力配合相结合,才会真正改变目前学优生过度强化训练学习、学差生不愿甚至抵制学习的现状,才能促进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适当过度学习,避免过度学习负作用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的效果最好;超过150%进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现实的中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过度学习、过度强化训练的状况。学生成天被置于学校编织的知识训练的“牢笼”中,学生成天被课堂、学科知识、作业考试囚困。这样做的目的也只为学生升学考试能提高分数,而当这一目的不能实现时,师生都为自己已经尽力而宽慰自己。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目标确被置于之外,我们又将如何弥补?因此,正确认识过度学习,正确把握过度学习的度,避免过度学习对学生发展产生的负作用,在促进教学掌握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才是教育本质使然。

作者:吕静 杨丽宏 单位: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系

作者:殷文明 李辉 单位: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