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考量课程总目标的达成度已成为课改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在这个节点上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更好地达成课程总目标起到引领作用。文章就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表现与评估等进行了探讨,以期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关注核心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起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研究的是体育素养,主要是针对专业运动员而言,从运动训练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体育道德和体育文化水平来提高专业运动员的体育素养。如今,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的是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运动能力。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将使广大体育教师更好地认知学科核心素养,并把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课堂,以此来促进学生高效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体育与健康学科基本素养是相对其他学科而言的,有着显著的学科特征。对体育学科而言,体育学者于秀的分类较为科学,她指出:体育学科基本素养包括“体育认知、体育行为和体质技能”三大类,其中体育认知包括体育知识和体育意识两方面二级指标;体育行为包括运动参与、锻炼习惯和体育道德三方面二级指标;体质技能包括体质水平和运动技能两方面二级指标,继续细分还有若干三级指标。
| | | |
| | 体育理论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等。
体育实践知识:包括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规则、体育锻炼方法等。
|
| 健康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体育环境意识、快乐与分享意识等。
|
| | 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自觉参与体育锻炼、运用科学方法参加体育锻炼等。
|
| 锻炼时间、锻炼内容、锻炼方法、锻炼态度、锻炼意识等。
|
| 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听从指挥、公平游戏、保护器材、爱护公共体育设施等。
|
| | |
| 球类、体操、田径、水上或冰雪类、民族民间体育类、新兴运动类项目等
|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体育学科基本素养在不同的环境下,针对不同的对象发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这个发展的侧重点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学科的基本素养与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相互转换的,学科核心素养都来自于学科的基本素养。因此,研究学科的核心素养必须先认知学科基本素养。
同时,学科基本素养是有层次的,经过三级指标的层层细化,将使得学生体育发展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而且这些要素应该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一个体育素养高的人一定同时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良好的体育意识、很好的锻炼习惯、高尚的体育道德、很好的身体素质和高超的运动技能,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体育的基本素养需要从学生阶段开始培养。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相对本学科而言的,有着显著的年龄特征。在体育学科基本素养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科基本素养有着不同的发展侧重点,这个侧重点就成为了核心素养。比如:小学阶段体育学科发展侧重点是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那么学生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就是小学阶段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
当然,某个年龄段体育发展侧重点可能会有许多个,发展侧重点多少的确立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根据各学段学生身心发育特点以及各学段课程总目标提炼出来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课时计划、课时数量、教学方法、考评机制等环节突出核心素养的提高。
| |
1.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 |
2.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 |
3.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 |
4.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
| |
5.具有健康素养,塑造健康体魄,提高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 |
表现标准界定了学生对内容标准要掌握的程度或成就水平,描述的是程度和质量,它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十分好是多好”。因此,表现标准为评价提供了直接的尺度,从而使评价与内容标准保持更高的一致性,是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
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标准就是指出学生对某一核心素养内容要掌握的程度或水平,描述的是学生达到预期目标时的程度和质量。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表现标准产生,除了以学生心生理、心理发展特征为依据外,更重要的是要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核心素养表现标准体现如下规律:“体育与健康课程总目标—→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学科内容标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表现标准”,见下表:
| | | |
1.提高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加深对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理解。
2.学会体育学习及其评价,增强体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 | | 1.提高田径类项目中某些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至少有一项达国家三级标准)
|
2.掌握球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的技术与战术。(至少有一项为爱好或特长)
|
3.掌握体操、健美操、舞蹈中一项动作(完成一套成套动作)
|
4.提高水上或冰雪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至少会一项)
|
5.提高民族民间体育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的运动技能水平(至少会一项)
|
6.提高新兴运动类项目中某一或某些项目(有兴趣选学)
|
| |
|
|
2.准确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他人合作完成一次比赛)
|
3.与同伴一起分担和处理体育活动与其他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完成一份组织活动报告)
|
由上表可以看出,核心素养对应的表现标准有多个,对于核心素养的评估就是对多个表现标准的评估。每一个表现标准评估方式是不同的:有的需要结果性评估,有的需要过程性评估,有的需要活动报告评估,因此,多个表现标准的评估必定是一个多元的评估体系。
以前体育技能的评估多为结果性评估,现在过程性评估强调较多,但是老师在过程性评估时存在问题较大,评估方法和手段不是很科学。表(三)看出高中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主要是运动技能,而对运动技能的评估是最难的,比如:“如何评估学生的篮球水平?足球水平?”这就需要相应的“篮球标准”、“足球标准”,这样的标准在国外是由专门机构研发的,在国内还没有,许多老师是参照体育高考标准,或是凭老师经验自己制定,自由度很大,严重影响课程目标的达成。所以“运动项目技能标准”将会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以下是一个高中健美操的 “技能评定标准”,供大家参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
2.邵朝友、周明,《试论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特点及关系》,《当代教育科学》杂志,2006年10月
3. 吴存德,《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运动》杂志,201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