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资源产生于教师预设之外,在机缘巧合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客观机制的必然。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既要凭靠机智,更是基于功底。指向任务还是旨于发展的课堂价值观,影响着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不会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相反可以通过“变生成为预设、由教学到评价、从课内到课外”三种途径实现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深度利用。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资源产生于教师预设之外,很多情况下是在老师和学生不经意中产生的,对它的捕捉和利用也多处于一种机缘巧合的状态中。比如:教师在《市场配置资源》一课中,讲到市场是一只“无形手”,有一个“捣蛋”的孩子叫了一声“无情手”,一个课堂生成资源就这样产生了。再如:一位老师在讲《经济全球化》时,千方百计地“启发”学生回答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性,导致两极分化,学生却回答: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把自己的污染企业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这又是一个“机缘巧合”的课堂生成资源。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似乎都说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资源产生于机缘,教师对生成资源的捕捉和利用更多地理解为抓住机遇,不要错过课堂中一闪即过的火花。
但我们也能发现,不同的课堂,火花闪现的机率是不一样的。在机缘巧合的偶然背后隐藏着客观机制的必然。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机制。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教师课堂设计的预设能力。教师无法在课前穷尽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情形,生成资源的产生便成为一种必然。一位老师在分析社会热点“中国大妈抢购黄金”的现象时,启发学生列出了“收入”、“物价”、“社会保障”、“投资渠道”等原因,但从学生的继续探究中,发现这些远未穷尽其中的原因,学生提出了“消费心理”、“慈善事业”、“社会诚信”、“经济信心”等多种生成性角度,远远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这正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必然结果。
高中生的心理认知机制。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在科学探究中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突出体现为发散性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品质的发展。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高中生不能满足于教师预计的单向传授的学习方式,探究生成成为一种经常的必然的课堂状态。市场是一只“无形手”,这是教师备课中的教材知识,是知识传输的内容。但这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市场经济的探究欲望,市场是不是一只“无情手”呢?看似调皮的一个问号,却揭示了市场经济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教师课堂教学组织机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得益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逐步确立了新课程的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了参与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新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基于问题的教学组织机制和基于话题的教学组织机制都能充分保障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生成新的问题与话题,成为课堂教学的新的生成资源。在《经济全球化》课堂教学问题讨论中,学生提出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就是一个在问题讨论中产生新问题的课堂生成资源,这也是基于问题和话题的课堂教学组织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
课堂的生成能否成为资源呢?这关键还在于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往往会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亮点,得到同行的赞扬。我们经常把这种成功的案例归结为教师灵活机智的教学风格,教师自身则多认为成功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课堂教学中灵机一动的结果。那,这样的灵活机智和灵机一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功底。
我们首先来看看教师是怎样利用市场是一只“无情手”这一课堂生成资源的。教师在听到这个观点后,“停下”了自己预设的教学进程,请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为什么说市场是一只‘无情手’?”“市场是公平的,平等性也是一种无情的表现。”“市场是有规则的,规则也是无情的。”“从人们违背市场规律所带来的后果上,也可看地出市场是无情的。”一个又一个的生成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喷薄而出,“市场秩序”、“市场规则”、“市场弊端”等预设的教学内容在生成资源的利用中被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利用生成资源中所显示出的灵活机智充分展现了其深厚的教学功底。首先是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系统全面深刻的把握,准确理解了“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并以“无情手”这一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是高超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在生成资源产生后,教师临场设计探究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准确利用了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把问题引向深入。
随着课堂探究的深入,有一位同学提出:“市场也是一只‘有情手’,市场经济不应该是人情冷漠的经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开放的、实践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在问题探究的课堂活动中,课堂生成资源的涌现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功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其实,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课堂生成资源也只能被那些具备深厚专业功底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巧妙利用,成为成功课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并不是所有的课堂生成资源都能被教师所利用,甚至还会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有选择性地忽视一些课堂生成资源的现象,这都与教师的课堂价值取向有关:课堂教学是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还是旨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与终身发展?这两个本质上具有一致性的价值取向,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产生矛盾,教师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当堂的教学任务,抑制生成、忽视生成、无视生成的现象时有发生。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情境·问题·探究”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教师在情境中设计问题,组织探究活动,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学习书本知识,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有益尝试。这种参与式的课堂本该是一种富含生成资源的课堂,然而: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取向的预设课堂成了抑制生成的“精彩”课堂。这种课堂可谓“要什么有什么”:既有老师的精心设计,又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既有教师的精心预设,又有学生“恰到好处”的生成;既有书本知识的准确解读,又有学生在预设情境下的准确运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强势主导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学生只能在教师预设的单一思维线索下学习和运用书本知识,课堂生成的空间只是形式上的讨论、探究,答案却是唯一的。所以有的老师把这种课堂现象地比喻为教师牵着学生的手从一个点跳往另一个点,我们看到了学生的“跳”,却忽视了“落点”早已在教师的预设中确定,毫无创意、创新可言。
忽视学生生命成长与终身发展的课堂价值取向,影响了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关注和利用。“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这一重要生成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被老师忽视了,除了因为它可能会影响课堂进程外,更重要的一点,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它对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特殊意义。讲授全球化带来的两极分化现象,教师一般有两种设计方法:列出发达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数据,表现两极分化的趋势;或者以“剪刀差”为情境,分析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这两种设计方式都有很强冲击力,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还比较远,学生接受但未必能够真正理解,甚至还会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虽然没有直接给出“两极分化”的答案,却是“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还是当今时代全球化的影响的重要表现,恰恰表明了“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国家主导的”。最为重要的是它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己有知识,用它来阐明全球化的实质和消极影响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捕捉和利用了课堂生成资源,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但是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结束而终止,恰恰相反,这仅仅是课堂生成资源深度利用的良好开端。起于课堂的课堂生成资源的深度利用应有以下几种途径:
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即时利用是精彩的,但不见得是完美的。把课堂生成资源转化为教师预设的精彩设计,应成为教师课后反思的一部分,它有利于教学资源的长久利用,也有利于教师教学功底的持续提升。教师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设计“市场是无情手还是有情手”的辩论活动,既有利于理解市场经济的规则意识、法制意识、公平意识、竞争意识,又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确立既有法制精神又有人文关怀的科学理念,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和个性发展。
课堂生成资源可以成为评价资源,可以用来设计评价方案,编制评价试题。对“中国大妈”生成资源的利用,可以设计成一个课堂交流式评价的课堂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交流前明确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参与对同学答案的评价,以列举原因的数量和相关性、合理性来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水平,学生在交流与评价中探究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学习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最终达到情、理、行的统一。课堂生成资源用来编制评价试题,可以起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效果,提高了试题的原创性,更利于考查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试题评价的效度和信度。如:有人认为市场是“无情手”,也有人认为市场是“有情手”,请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评析上述观点。再如: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产业,对此我们正确态度是A.保护环境,反对经济全球化B.实施“引进来”的战略,促进全球化C.趋利避害,防范风险D.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向外转移污染产业。
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延伸,是课堂生成资源的深度利用的重要阵地。如在课本课程《时事沙龙》中组织学生对“中国大妈”这一时事热点现象的进行沙龙式的讨论,拓展课堂学习的空间,从经济到社会,从“大国大妈”到“普惠式金融”,从国内到国际等等。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从课堂生成资源出发,研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污染产业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小课题,深入了解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浪潮中全面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提出正确的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