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养成核心素养是学生所要到达的终点的话,那么我们教师应该思考:我们的学生应该从哪里出发?又需经历怎样的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化学学科发展至今,化学实验仍然是探索物质奥秘的重要研究方法,也是学生化学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此,5月28号,化学组展开了本学期最后一次教研组活动——“化学视角下的食品中有机物学习”,许晓东和陈桂芳两位教师进行了有机教学的课堂展示,其他教师参与听课与评课。

许晓东老师执教的是《化学2》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物”---乙醇。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的酒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诸多文人墨客在酒的助兴下,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许老师以语文课的酒诗句沙龙开始,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苏轼、李白等不少诗人活跃在了化学课堂上。通过介绍酒的酿造过程和酒精度数的含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自然引入了主角-乙醇。那么要让学生从化学视角去看待这种物质,必然要了解它的结构与性质,通过借用“先行者”乙烷的结构,学生经历了“预测结构→实验证实或证伪(与金属钠反应)→解释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最后通过从化学的角度解释不同体质的人酒量的不同,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进行的科学解释,具有科学态度与安全意识。整堂课以酒贯穿始终,课堂过程历经兴趣引领、追本溯源、由表及里、合理假设、实验论证、趣味探索,脉络清晰自然,是一堂值得借鉴的有机化合物学习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