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校园资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资讯 -> 校园新闻 -> 正文

食之品之,珍之重之——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活动成果展示第二期

来源: 作者:高一部分学生 发布时间:2020-11-03 浏览次数:


家乡,总在牵动我们的情思

名山大川、寻常巷陌、小桥人家……

生于斯,长于斯

鲜活的体验,生命的印痕

家乡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

围绕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高一语文备课组在国庆、中秋双节前夕,布置学生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刻认识家乡。回顾昨天,考察今天,展望明天。

请和我们一同走进家乡文化生活成果展示第二期,尝尝家乡的地道美食。

从生命个体的迁徙,到食材获取的途径,从烹调方式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脚步都匆匆,从来不曾停歇。但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在这次家乡文化生活的选择中,味觉抢占第一,无锡美食成为一大亮点,锡酒、团子、大肠等食物,都在学生的字里行间清晰可感,芳香四溢。

高一(1)班茶颜悦色组选取糖画作为调查对象。

和同学相约崇安寺,我路过糖画摊边,便停下来观看。只见糖画艺人摊前摆放着一个大理石板,石板各角分别放着鱼、龙、凤和花篮4个早已做好的“标本”。

一位客人点名要花篮,只见那艺人不慌不忙拿起一个小勺,先从高温融化的糖浆中舀一点糖,端到石板前,再把勺子微微倾斜。刹那间,只见一道金黄色糖浆从勺中飞落,艺人不停快速微微晃动勺子,一道糖浆“画”成的弯曲金线立刻呈现出来。那动作,如同一位书法家在挥毫泼墨,又像一位画家全神贯注地创作着。

很快,一只漂亮的花篮诞生了,上面还点缀着鲜花,在阳光下晶莹剔透。艺人取出一根木棍,往糖画上一按,“好了!”他说道。周围一片啧啧赞叹声。

我低头看看手表,只用了5分钟。我不禁暗暗佩服,这要苦练多久,才有这炉火纯青的手法啊。

后来等糖画师傅空下来,问了一些小问题。知道了糖画是一种汉族民间手工艺,作品极具观赏价值同时也可以食用。

3班的锡酒调查小组则走进玉祁糟坊。

走进车间,映入眼帘的是历朝历代的酒具展示,让人从中感知酒文化的源远流长。车间中收藏着各种各样的酒具,有"工、坛、瓮、罐"之分,玉祁的地方话中把“瓮”称“瓮坛”,但两者有本质的区别,“瓮”与“坛"的口径不同,作用也不同。车间中还有许多不同时期的酒具,每一个酒具背后都有它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车间内酒具品种繁多,展示着当家人对酒的热爱,体会到中国无酒不成席,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豪迈气势,中国人用酒打交道,用酒坛谈朋友,用酒消解疲乏,酒具成了最好的媒介,一时无二。

相传1816年,玉祁新桥人刘佳酿酒,在酿制过程中首创复式酿酒法,即用陈年黄酒代替杯水,以酒制酒,不加生水。所酿之酒,异香扑鼻,甘饴醇厚,因其酒盅泡酒,故称双套酒。刘佳酿酒法对外秘而不宣,传子不传女。20世纪40年代初,刘佳为伯仲所长,聘请江阴桐岐酿酒之故,结合自己的特长,完善的双套酒独树一帜的大酵法酿造技艺。

现如今,玉祁双套黄酒凭借传承有序,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以及悠久的历史,在2001年被评定为中华老字号。酒如人生,或许人生就是一杯黄酒,三五好友,温一壶好酒,讲半生见闻。在慢慢品尝之间,酸甜苦辣一时涌上心头,于是人生真味瞬间了然。正如《草根谭》中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或许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境界。“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游鱼得味成龙。悠悠岁月,酒就是以它的独特和神秘,造就了人与酒之间,说也说不尽的缘。

4班的汤圆组走进了酒楼,“盗”出了糖醋排骨的秘方。

糖醋排骨,其特征用十六字概括,便是色泽酱红,肉质酥烂骨香浓郁,汁浓味鲜。其味道,酸中带着丝丝甜味。品尝过后,酱汁的余香,亦氤氲在嘴边久久才退去。总而言之,糖醋排骨的独特酸甜口感,是被广泛无锡人所喜爱的重要原因。

有关糖醋排骨,其历史被无锡人口口相传,是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无锡城里来了一位身穿道袍,手持破扇的讨饭人。走进一家熟肉铺,向店主讨钱,店主对他说:“要钱没有,就给你块肉吃吧。”于是便提起一块斤把重的熟猪肉递给这位讨饭人。原来他就是传说中的活佛济公。济公接肉就吃,吃完了又向店主要,就这样吃了要,要了吃,终于惹得店主不高兴起来。他说:“肉都给你吃光了,我明天还卖什么呀!”济公便接过话题爽朗地回答道:“卖骨头呗!”说罢,就从破蒲扇上拉下几根蒲筋,裹起几根啃剩下的肉骨头,交给店主,并对他说:“用这几根蒲筋和肉骨头一同烹煮,我吃掉的肉会加倍奉还给你的。”店主闻言,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这位讨饭人,觉得他不像开玩笑,但仍是将信将疑。次日清晨,起来烧肉时,他抱着不妨一试的心理,将济公交给他的蒲筋和骨头放入锅里煮烧。谁知很快便从锅里喷出一股扑鼻的肉汁香味。他打开锅盖一看,但见满满一锅带有精肉的骨头在冒着诱人的香气。取出一尝,肉质酥烂,鲜香浓郁,店主好生奇怪。邻居们闻讯也赶来观看这一奇事,并纷纷品尝,无不觉得异常鲜美。从此以后,这家肉铺就开始经营起肉骨头生意,赚了不少钱。清朝时无锡南门“莫兴盛肉店”的酱肉排骨颇受欢迎。

后来三凤桥附近的“余慎肉店”为了扩大买卖,争得市场,高薪聘请了几位烧肉师傅,并在吸取前人和其他肉店烹制肉骨头的经验基础上,改进选料、调味、操作方法,所以到了清末,三凤桥肉骨头就已名扬天下了。

5班的肠子组则另辟蹊径,把家乡的范围缩小至玉祁,找出了玉祁人舌尖上的美味——沈大肠。

“逐臭之夫”喻嗜好怪癖异于常人。你认为是臭的,我觉得很香,外国人人亦言“一个人的美食,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实在是适者珍之。

在玉祁,有个沈大肠,个头不高,一米六左右,眉很浓,络腮胡。说到玉祁,除了老酒,他可是位居第二的招牌,因为他不仅脚踏糕做得好吃,而且卤的肥肠也是一流的水平。

大肠由于所处的部位极其特殊,所以它的清洗也是十分的讲究。老沈对此深有研究,将买回的猪大肠冲洗之后,翻转过来将肠壁上的白色赃物以及肉疙瘩去掉,猪大肠上面的油脂也要清理掉一些,但全部撕干净吧,又会影响大肠的口感,所以老沈在清理的时候会十分仔细。

这是老沈大肠好吃的秘诀之一,但这也是老沈几十年的匠心所在啊!

老沈今年66岁,烧制大肠已有30余年了,以前是生活所迫,而如今老沈已是因为喜欢烧大肠才烧的。“我喜欢烧大肠,不是因为可以挣点钱,主要因为有那么多喜欢吃我烧的大肠的人,我要是几天不出摊,他们就会打电话来,或者是直接赶到我家里来,所以我做做也是开心的。”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条街到一个镇,对沈大肠而言,让舌尖儿舞蹈,从来都不是说说而已。

9班勤食明悦组将目光放在了平时常吃而不显眼的团子,道出了团子背后所藏的文化意蕴。

团子啊,可不仅是美味,它的作用也是大了。造好房子后抛梁,牵龍后吃大肉团子寓意着发财,结婚同面一起送人,清明时节吃……总之啊,逢年过节,曾经我奶奶都是会做一些送给邻里乡亲。真可谓是邻里交流的一座好桥梁。

说到团子,大家都会想到有青团和白团,有三种馅。这青白团暂且不提,这三种馅可是有说法的。用本地话说,这“馅”字啊,读音就跟“让”是一样的。在周朝时期,周王室中一人名泰伯,他以“三让江山”青史留名,后人传颂。泰伯的谦让精神和勇于开拓的美德,周吴后代尊为功绩大如泰山。在江南,泰伯及吴文化居至高无上的地位,最主要的原因源于一个字—让。“三让王、王三让,永不忘、老百姓。蒸团子、祭祖先,吴地人民永记心。”在吴地流传已久。

甜糯的团子寓意着一家人团团圆圆,是家乡的味道。

10班梁山好汉组想在无锡寻找地道的河南味道,却意外而惊喜地品尝了无锡特色美食——酸辣汤。

酸辣汤,正如其名,初尝第一口汤,充斥在口腔的是淡淡的酸与辣的交融,搭配其透嫩的粉儿吸溜下肚,便消失不见了味道,是一瞬间的幸福。这或是它酸辣汤的一大特色,也是与胡辣汤的区别。正宗的胡辣汤又称为糊辣汤,不同于酸辣汤的流汤,它是有些粘稠的糊糊状,深棕带些红色,通常由牛骨或羊骨高汤制成,入口其汤味浓郁是久久不能忘却的,不仅仅是汤,更有蛋花、豆皮等辅料,有时搭配红薯细粉儿也是不错的选择。更有一大区别,是胡辣汤的辣味程度绝对满足你的味蕾,有如什么爆开来一样在你的唇舌上跳舞,感觉胃腔都暖和起来,大脑放空。

在异乡品尝一碗与家乡胡辣汤相似的酸辣汤,也能在寒风刺骨的冬季带来身体的温暖,和精神的慰藉。

14班五好少年组——玉兰饼。

玉兰饼创造于清道光年间,因为正值玉兰花开的时节所以得名,并非是饼里面有玉兰花。无锡玉兰饼和别的地方的做法不太一样。可能是由于无锡人的口味偏糯偏甜一点,所以我们这边一般会选择用糯米粉制作。将糯米用热水加开揉成面团状,切成一个一个的小块,然后将其按压成一个一个的胚饼,陷的选择可谓应有竟有,菜猪油的,豆沙的,鲜肉的,玫瑰的,芝麻的等等,不过无锡最最常见的便是鲜肉馅的了。最后放入平底锅用油煎烙,直至色泽金黄即可。

刚出炉的玉兰饼,冒着热气,金黄的外壳上还滋滋的冒着油星,真可谓是色泽鲜亮,芳香诱人啊。那时的玉兰饼,外皮酥脆,内壳软糯,咸咸的肉馅里夹杂着一丝甜甜的口感,咸甜搭配,是味蕾巨大的享受与满足。用筷子轻轻地一戳,将外皮分开,香而软糯的外皮牵连在一起,和着里面的肉汁,真是别有一番意趣。

要说到为什么无锡的玉兰饼有何不同?不同在哪里?那就是无锡的玉兰饼是甜咸夹杂的,甜中带咸,咸中带甜。这要追溯到无锡的历史里,其实江南这一块儿,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因而造就了富饶美丽的江南水乡。吴侬软语的水乡人连说话都带着一种嗲嗲的、甜甜的腔调,自然而然食物也就带着那么点甜了呀。

要说制作玉兰饼的老牌店铺,穆桂英美食可是头牌。因此,15班醉酒的窝窝头小组就走进了穆桂英。

这次调查以体验亲手制作为主。亲自尝试过制作松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意趣,将米粉猪油糖与清水按比例混合之后快速搅拌,粉与水融合顺着搅拌的方向滚成圆乎乎的小球,有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风雅质感,将这些珠子喷的捧在手里搓碎后,倒进筛子里轻轻抖动,细粉便从网格中的空气中掉落下来,似是纷纷而下的暮雪,为糕点的制作增添了几分浪漫,过筛的粉能看到明显的颗粒,为的就是是制作出来的松糕一口咬下去能清晰地感受到松糕中的颗粒在舌尖上摩擦,粉要先在模具上铺上一层按压定型,中心扣出一个小洞来放馅料再撒上一层粉堆像一座小山那么高,用掌心顺势向下压铲去多余的米粉,手腕一翻,抓着模具的手柄微微上倾斜,另外一个手用另外一个模具在四周轻轻敲打将松糕敲下来,然后蒸几分钟便完成了。

要说无锡,定会提到惠山古镇。16班的学生们就来到了惠山古镇,调查百年老店——朱顺兴油酥店。

油酥,又称重油烧饼,别名金刚肚脐。相传明末清初,明宗室的朱圣谕携眷来到惠山脚下,一时苦于生计。某日,朱圣谕踱进古华山门,目光无意间落在袒胸露腹的四大金刚的肚脐上,想到宫中有种重油酥饼,长得极像金刚的肚脐。由此激发创意,决定以做这种点心为生,并称之为金刚肚脐。

油酥选用上海的白面粉加豆油搅拌,在塞进椒盐馅心,最后撒上黑芝麻。特点是素、香、肥、酥,甜度适中。

惠山古镇这家店是朱顺兴老先生的嫡系传人开设,沿用家传秘方,结合现代大众饮食习惯配制而成。以纯菜油、面料为主料,以果料、核桃肉为辅料,精心烘烤。出品色相诱人,尝起来口感疏松,浓香咸甜适中,口感独特。

曾有学者推论,人类的历史都是在嗅着盐的味道前行。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乡。相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新年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